地处岭南最北之处的韶关,西风渐起,但在一片草木零落肃杀之声里,却有一株株带着或清新、或浓烈、或辛辣、或甜美山野气息的芳草植物出现在粤北寻常人家的生活中。它们将芬芳与美味带到了餐桌上,成为秋日的一抹亮色。
客家人长年生活生产于山野丛林间,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芳草植物的药用食用价值。夜香花、香椿、紫苏、千层塔、薄荷、木姜子……各种各样的香草可炒可煲可汤可粥,做法千变万化。但总的来说,它们都起着一种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,经常作为各类肉蛋类食物的配角,在餐桌上称职地扮演消浊去秽、添香开胃、化腐朽为神奇但又不夺主角神采的角色。
“夜香花”就如它妩媚的名字般娇俏可人。这种藤本植物尤其适应粤北地区的气候。从每年5月至入冬期间,夜香花都会一茬接一茬地在枝头冒出来,让韶关人的餐桌上一直到入冬前都不乏清新与馨香。
客家人原本栽种夜香花是用它来驱蚊赶蝇,久而久之却迷醉于它清新素雅的淡香,遂将之入膳。结果让人十分惊喜,口感鲜嫩的夜香花仿佛一个神奇的精灵般,与其他食材碰撞出一阵清新风味。
秋日行走于粤北乡间,顺手从墙头捋下一束束夜香花蕾做一道“快手小食”。起泉水锅煮沸,打入两个农家蛋,再投入夜香花,焖煮片刻,一道“夜香花鸡蛋羹”便出锅了。
香气袭人的汤羹中,清新的花蕾在金黄的鸡蛋挟裹中浮浮沉沉,将一股股清新与淡雅的滋味在食客的口中尽情挥散。入口即化的蛋花与略带嚼劲的花朵碰撞出来淡淡清甜。
夜香花鸡蛋羹可除口气,可谓乡间天然口香糖,亦可清肝明目,十分适宜长期用眼过度的“电脑族”。
入秋后,粤北许多院落农田中常见满地紫红、叶边如锯齿的紫苏。紫苏是可食可药的一种家中必备药蔬。
在夏秋更替的时节,许多人常因山中冷风而着凉咳嗽,刚有症状之时,山民们总会信手摘下几片鲜紫苏叶子细细嚼动。那股冲顶而起的微苦辛辣草木芳香,常令严重的鼻塞渐渐通气,舒爽无比。若是感冒较重,则采一把紫苏熬成汤一饮而尽,再迅速钻进被窝捂汗熟睡一宿,次日清晨常可神清气爽。
除了入药,客家人更多地将紫苏作为一道最常用的佐料来使用。无论是做鱼还是炒螺,但凡有腥味的食物,都会投入几片新鲜的紫苏一道煸炒。在乳源、乐昌一带的山中,人们在腌制酱菜、萝卜干时也会加紫苏剁碎,与姜、辣椒、葱段一同调味,成品香辣十足,味道火爆,最宜佐粥下饭。
在韶关,紫苏入菜最著名的当属紫苏焖鸭。